ICS 点击此处添加 ICS 号 点击此处添加中国标准文献分类号 DB51 四 川 省 ( 甘 孜 州 ) 地 方 标 准 DB 5133/T 31—2019 牦牛梨形虫病防治技术规范 Technical Regulation of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Yak Piroplasmosis 2019 - 12- 30 发布 甘孜州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0 - 01 - 30 实施 发 布 DB5133/T 31—2019 目 次 前 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与定义....................................................................................................................................................... 1 4 诊断................................................................................................................................................................... 2 5 防治................................................................................................................................................................... 4 I DB5133/T 31—2019 前 言 本标准按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 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甘孜藏族自治州农牧农村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甘孜藏族自治州畜牧业科学研究所、西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友英 汤承 贺安祥 郝力力 任秀梅 刘怡雯 尼玛央宗 蓝岚 张康林 潘瑶。 II DB5133/T 31—2019 牦牛梨形虫病防治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牦牛梨形虫病的诊断和防治。 本标准适用于甘孜州行政区域内牦牛养殖户及动物疫病诊疗单位对牦牛梨形虫病的诊断和防治。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9489 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GB 16548 病害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生物安全处理规程 GB 16567 种畜禽调运检疫技术规范 NY/T 472 绿色食品兽药使用准则 NY/T 5030 无公害农产品兽药使用准则 SN/T 1678 梨形虫病病原鉴定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 3 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牦牛梨形虫病 Yak piroplasmosis 由顶复门、孢子虫纲、梨形虫亚纲中的巴贝斯科和泰勒科原虫寄生于牦牛体内引起的一类血液原虫 病,过去称为焦虫病或血孢子虫病。 3.2 牦牛巴贝斯虫病 Yak babesia 由巴贝斯科、巴贝斯属的梨形虫寄生于牦牛的红细胞内引起的一类疾病。 3.3 牦牛泰勒虫病 Yak theileriosis 由泰勒科、泰勒属的梨形虫寄生于牦牛的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红细胞内引起的一类疾病。 3.4 蜱 tick 1 DB5133/T 31—2019 属节肢动物门、蛛形纲、蜱螨亚纲、寄螨目、蜱总科,为专性体外吸血的节肢动物,是一类陆生脊 椎动物身上的非永久性体外寄生虫。 4 诊断 4.1 病原 牦牛梨形虫病的病原主要有巴贝斯科的牛双芽巴贝斯虫和牛巴贝斯虫,以及泰勒虫科的环形泰勒 虫、中华泰勒虫和瑟氏泰勒虫。牦牛梨形虫病感染牛耳尖采血涂片,姬姆萨染色,在油镜下对红细胞内的 虫体形态进行观察,主要病原学特征参见表1。 表1 科 种 双芽 巴贝 斯虫 巴贝 斯 科 牛巴 贝斯 虫 环形 泰勒 虫 牦牛梨形虫病主要病原学特征 虫体大小 形状 长度大于红细胞 主要有环形、梨籽形、圆形、椭圆 半径,大小约为 形、不规则形等,典型虫体形状为 4.0-5.0μm×2.0μ 成双的梨籽形,尖端以锐角相连。 m。 虫体大都在红细胞的中央。 长度小于红细胞 主要有梨形、圆形、椭圆形不规则 半径,梨籽形虫 形及阿米巴形等,典型虫体形状为 体 大 小 约 为 成双的梨籽形,尖端以钝角相连。 1.8-2.8μm×0.8-1. 虫体大都寄生在红细胞边缘或偏中 2μm。 央。 虫体小,大小约 为 0.8-1.7μm。 染色质 多为浅蓝色的两团,位于虫体 边缘部,颜色较深,中部呈空 泡状的无色区。 呈淡蓝色的一团,位于虫体一 端或两端,边缘比中部着色深。 呈淡蓝色,包含许多紫红色颗 形态多样,有杆形、梨形、圆环形、 粒状的核。圆环形虫体原生质 卵圆形、逗点形、圆点形、十字架 位于边缘,多呈半月形。卵圆 形虫体原生质位于虫体较粗一 形等,以圆环形、卵圆形为主。 端。 有梨子形、圆环形、杆形、边虫样、 泰勒 科 梨子形虫体大小 椭圆形、三叶形、十字架形、双梨 中华 为 0.5-2.5um× 子形、不规则形、出芽形、逗点形 泰勒 0.4-1.2μm。圆环 等,以梨籽形和圆环形虫体为主。 形虫体大小为 大多数虫体很大,有的甚至占据整 1.4-3.2um。 个红细胞,有的仅为核而见不到原 虫 呈浅蓝色。梨子形虫体紫红色 的核多位于钝端。圆环形虫体 中央透明,紫红色的核位于边 缘。 生质。 东方 (瑟 氏)泰 勒虫 2 除有特别长的杆状形外,其他形态 大小类似环形泰 类似环形泰勒虫,但瑟氏泰勒虫以 勒虫。 杆形和梨籽形为主。 呈淡蓝紫色,位于虫体一端。 DB5133/T 31—2019 4.2 流行病学特点 4.2.1 巴贝斯虫病 多发生于6-9月,呈散发。两岁以内的犊牛多发;本地牛症状轻微,引进牛、纯种牛和改良牛常表现 明显临床症状。 4.2.2 泰勒虫病 环形泰勒虫病多发于5-8月份,主要引起1-3岁的舍饲牛发病,本地牛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低,而引 入牛易感性高。东方(瑟氏)泰勒虫和中华泰勒虫病多发于5-10月份,主要引起2-3岁放牧牛发病,年 龄越大,发病率越低。 4.3 典型临床症状 巴贝斯虫病潜伏期为1周-2周,泰勒虫病潜伏期在2周至数周。临床主要可见体温升高,呈稽留热型; 贫血,可视黏膜苍白或黄染;出现血红蛋白尿,尿由浅红色至棕红色、黑红色;泰勒虫病牛体表淋巴结 肿大;巴贝斯虫感染时,会表现较严重的神经症状。 4.4 典型病理变化 病理变化主要有血液稀薄如水,凝固不良;皮下组织、肌肉结蹄组织和脂肪呈黄色胶样水肿状;全 身皮下、肌间、黏膜和浆膜上可见出血点与出血斑;实质性脏器肿大,肺脏淤血、水肿,并有出血点; 皱胃和肠粘膜潮红并有点状出血;泰勒虫病牛的淋巴结肿胀,切面多汁,有暗红色和灰白色大小不一的 结节。 4.5 梨形虫鉴定 4.5.1 血液涂片姬姆萨染色镜检 病牛采集血液制成血液涂片后,经姬姆萨染色后镜检,应参照SN/T 1678与表1所描述的病原特点进 行鉴定。 4.5.2 巢式 PCR 检测 4.5.2.1 生物安全要求 样品采集、处理及检测过程中涉及的实验操作,应遵守GB 19489的相关规定。 4.5.2.2 样品处理 采集牦牛静脉血5ml-10ml于抗凝真空采血管中,编号,4℃保存,送检。 4.5.2.3 DNA 提取 用全血DNA提取试剂盒提取全血总DNA,提取的DNA立刻进行PCR扩增或-20℃保存备用。 4.5.2.4 反应体系及反应条件 3 DB5133/T 31—2019 外上游引物:GATAACCGTGCTAATTGTAGG,外下游引物:ATCGTCTTCGATCCCCTAACT,扩增片段大小为 843bp;内上游引物:AATTGTAGGGCTAATACATGTTCG,内下游引物:GAAAACATCCTTGGCAAATGCTTTCGC,扩增 片段大小为760bp,靶基因18SrRNA。 反应条件为:第一轮反应94℃预变性3min;94℃变性30s,60℃退火40s,72℃延伸1min,共30个循 环;72℃延伸7min;16℃反应结束。第二轮反应95℃预变性4min;94℃变性45s,55℃退火20s,72℃延 伸30s,共35个循环;72℃延伸10min;16℃反应结束。将第二轮PCR产物经1.5%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 4.5.3 虫种鉴定 PCR产物克隆后送基因测序公司进行测序,序列分析后确定虫种。 5 防治 5.1 预防 5.1.1 传播媒介驱杀 体内给药与体外给药相结合,杀灭牦牛体表和环境中的蜱虫,全年进行3-4次预防,通过牛群状态 以及流行特点进行酌量增减。灭蜱常用药物及具体用法参见表2。 表2 药名 灭蜱常用药物表 用法与用量 注意环境与畜体同时处理。21 天休 双甲脒 药期。 二嗪农 溴氰菊酯 注意事项 畜群均应处理。 间隔 10-15d 重复使用 1 次。 参照药品使用说明书使用 配制时水温超过 50℃,药液会失效; 氰戊
DB5133-T 31-2019 牦牛梨形虫病防治技术规范 甘孜藏族自治州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9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9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12 23:10:13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