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65.020 B 39 DB52 贵 州 省 地 方 标 准 DB52/T 1440—2019 冬荪菌棒生产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he production of Dong Sun artificial beg-log 2019 - 11 - 11 发布 贵州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0 - 01 - 01 实施 发 布 DB52/T 1440—2019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场地及厂区 ........................................................................ 2 5 生产季节 .......................................................................... 2 6 菌种 .............................................................................. 2 7 工艺流程及管理要求 ................................................................ 2 8 包装、储运、运输 .................................................................. 5 9 生产记录与留样 .................................................................... 5 10 病虫害防治 ....................................................................... 6 附录 A(资料性附录) 菌棒生产推荐的常用配方 .......................................... 7 I DB52/T 1440—2019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贵州省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提出。 本标准由贵州省食用菌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贵州省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贵州省食用菌育种重点实验室、贵州利康农科技 有限公司、黔西南州利康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贵州金蟾大山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贵州乌蒙腾菌业 有限公司、大方丽军林下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龚光禄、桂阳、朱国胜、卢颖颖、黄万兵、杨通静、张丽娜、王沁、胡腾文、 刘宏宇、庄继文、张光文、潘成、王万军、陈娅娅、尚念杰。 II DB52/T 1440—2019 冬荪菌棒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冬荪菌棒生产的场地及厂区,生产季节,菌种,工艺流程及管理要求,包装、储运、 运输,生产记录与留样,病虫害防治等。 本标准适用于冬荪菌棒的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50073 洁净厂房设计规范 GB/T 12728 食用菌术语 NY/T 528 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 NY 5099 无公害食品 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 NY/T 5010 无公害农产品 种植业产地环境条件 NY/T 2798.5 无公害农产品 生产质量安全控制技术规范 第5部分:食用菌 3 术语和定义 GB/T 12728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冬荪 Dong Sun 是白鬼笔Phallus inpudicus、重脉鬼笔Phallus flavocostatus和香笔菌Phallus fragrans的统称,又称无 裙竹荪,隶属真菌门Eumycota、担子菌亚门Basidiomycotina、腹菌纲Gasteromycetes、鬼笔目Phallales、 鬼笔科Phallaceae、鬼笔属Phallus。 3.2 菌棒 artificial beg-log 将冬荪的栽培料通过装袋、灭菌、接种、发菌、培养后获得的长满菌丝的菌包。 1 DB52/T 1440—2019 4 场地及厂区 4.1 场地环境 周围2 km以内无工业三废和畜禽舍、垃圾(粪便)场、食用菌栽培区,无各种污水及其他污染源(如 水泥厂、石灰厂、火力发电厂等)的地方。远离医院、学校等公共场所。应远离污染源和主要交通主干 线300 m 以上,且交通方便。应有水源、电源,宜有调温设备。并符合NY/T 5010 和NY/T 2798.5的规 定。 4.2 厂区布局 包括原料区、拌料装袋区、灭菌区、冷却接种区、菌种(含液体菌种)区、培养区。净化区要求为 万级,接种室为百级。培养区分为前培养区和后培养区,有新风和温控。前培养区需净化且为万级,后 培养区不需要净化。并符合GB 50073的规定。 5 生产季节 10月份到次年的5月份。 6 菌种 6.1 栽培种选择 选择具有菌种生产经营许可的菌种场生产的抗逆性强,均一性、稳定性好优良菌种,可以采用活力 强的固体菌种和液体菌种。符合NY/T 528的规定。 6.2 菌种质量 固体栽培种:菌丝粗壮、白色、长势旺、整齐,无污染、无退化,菌龄不超过100 d。 液体菌种:无污染,菌丝球悬浮体积比不低于60%,菌丝球均匀度80%以上,粒径2 mm~5 mm的合格 液体菌种。 7 工艺流程及管理要求 7.1 工艺流程 备料→主料堆料预湿→拌料→装袋→灭菌→冷却→接种→发菌。 7.2 7.2.1 备料 主料 7.2.1.1 木屑 应采用无霉变阔叶树种(桉树、香樟树等含抑制性物质的阔叶树除外)木屑,颗粒度不大于 3 mm~ 5 mm。不宜采用松树、杉树等针叶树种木屑,如利用需进行发酵处理,且添加量一般不超过25%。 且符合NY 5099的规定。 2 DB52/T 1440—2019 7.2.1.2 秸秆类 包括玉米秸秆、薏仁米秸秆、高粱杆等,无霉变,颗粒度不大于3 mm~5 mm。且符合NY 5099的规定。 7.2.1.3 菌草类 包括皇竹草、巨菌草等,无霉变,颗粒度不大于3 mm~5 mm。且符合NY 5099的规定。 7.2.1.4 其他 包括玉米芯、甘蔗渣等,无霉变,颗粒度不大于3 mm~5 mm。且符合NY 5099的规定。 7.2.2 辅料 使用无霉变、未添加防腐剂的麦麸、木糠、玉米面、石膏、轻质碳酸钙(或石灰)等,且符合NY 5099 的规定。 7.2.3 水 生产用水应符合GB 5749的规定。 7.2.4 磷酸二氢钾、硫酸镁 化学纯且符合NY 5099的规定。 7.3 推荐配方 见附录A。 7.4 主料堆料预湿 将主料建堆预湿,温度65 ℃以上开始翻堆,翻2次,时间为7 d~10 d,预湿结束后的原料含水量为 60%左右,无白心。 7.5 拌料 把预湿后的主料根据含水量折算成干重,按照配方将各种原辅料充分搅拌均匀,调整水分60%, pH 7.0~8.0。 7.6 装袋 拌料后用规格为(16~16.5)cm×(35~38)cm×0.04 mm折角袋及时装袋,不宜超过4小时,松紧适 宜,单个菌棒长22 cm~24 cm,重1.25 kg~1.5 kg。清理袋口并用窝口机窝口插棒,检查菌袋壁,无拉 薄、磨损、刺破。 7.7 灭菌 菌棒放置在周转筐内。采用常压蒸汽灭菌时,应在排冷气后4 h~5 h内使中心料温达到98 ℃以上, 并继续保持16 h~24 h;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时,排冷气后达0.15 Mpa压力,料温121 ℃~124 ℃维持2 h~ 2.5 h。 7.8 冷却 菌棒在冷却室冷却至30 ℃以下。 3 DB52/T 1440—2019 7.9 接种 7.9.1 接种设备 层流罩流水线、液体接种机、接种枪等。 7.9.2 接种操作要求 7.9.2.1 接种室使用前提前 30 min 打开净化新风设备。 7.9.2.2 操作人员进入接种室应先在缓冲间更换工作服、穿专用鞋、戴工作帽、口罩,并消毒。 7.9.2.3 菌种应在缓冲间用 75%的酒精进行表面消毒、液体菌种通过管道输送到接种室与接种机或接 种枪相连。 7.9.2.4 接种应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程进行。 7.9.3 接种量 液体菌种接种量20 ml~25 ml,固体菌种接种量为菌棒重量的3%~4%。 7.10 发菌 7.10.1 培养环境 应在使用前3 d~5 d进行消毒和杀虫处理。 7.10.2 堆放方式 菌棒装到塑料筐中,摆放到培养架上,也可采用高筐直接叠放。 直接堆放在地上的,层数不超过6层(冬季生产,室内温度较低时可以堆放8层左右),从第2层开 始,每隔3~4个菌棒留一个透气观察孔,菌棒每2个一对,袋口向内,堆成墙体式,并留观察过道。 7.10.3 环境调控 7.10.3.1 温度 前培养:23 ℃~25 ℃,15 d(液体菌种为7 d)。 后培养:22 ℃~24 ℃,60 d(液体菌种为40 d),20 ℃~22 ℃,30 d,菌棒进入后熟期约18 ℃, 10 d。 7.10.3.2 湿度 空气相对湿度50%~70%,采用新风系统、除湿机或通风降低湿度。 7.10.3.3 二氧化碳 房间内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400 ppm~800 ppm之间,当二氧化碳浓度超过800 ppm,利用新风系统或 通风进行调整。 7.10.3.4 光照 采用避光培养。 4 DB52/T 1440—2019 7.10.4 检查 每天早上和中午观测培养室温
DB52-T 1440-2019 冬荪菌棒生产技术规程 贵州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4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4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2 07:58:04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