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收录25万 73个行业的国家标准 支持批量下载
ICS 65.020.20 B 39 DB34 安 徽 省 地 方 标 准 DB 34/T 3202—2018 桑园套种竹荪生产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he production of interplanting Dictyophora in mulberry field 文稿版次选择 2018 - 10 - 20 发布 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8 - 11 - 20 实施 发 布 DB34/T 3202—2018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六安市工商行政和质量技术监督管理局提出。 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霍山县茶叶和桑茧产业发展办公室。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霍山县市场监督管理局、霍山县永丰蚕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霍山县农业科学 研究所、安徽省特色农业管理站、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六安市工商行政和质量技术监督管理 局、泾县农业委员会、绩溪县农业委员会。 本标准起草人:杨义应、周彬、高志霞、胡小萍、杨明龙、赵玉梅、汪剑霞、汪泰初、王滨、姚皖 湘、刘太荣、毕从东、潘声霞、肖立新、张媛、孙莉、何新明。 I DB34/T 3202—2018 桑园套种竹荪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桑园内套种竹荪的产地环境条件、桑园要求、材料准备、栽培管理、采收烘干及病虫 害防治等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桑园内套种竹荪。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886.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硫酸钙 GB 1886.21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碳酸钙(包括轻质和重质碳酸钙) GB/T 8321 (所有部分)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NY/T 836 竹荪 NY/T 1742 食用菌菌种通用技术要求 NY/T 5010 无公害农产品 种植业产地环境条件 NY 5099 无公害食品 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 3 产地环境条件 应符合 NY/T 5010 的规定。 4 桑园要求 选择冬暖夏凉,背风保湿,水源充足,排灌方便,腐殖质含量高,平地或缓坡地,株距 0.50 m, 行距 1.30 m~1.60 m,三年生及以上的中、高杆成年桑园。不宜连作,应间隔 4 年以上,宜春伐,每 株留枝条 9 条~12 条。 5 材料准备 5.1 栽培种 菌种质量符合 NY/T 1742 的要求。 5.2 5.2.1 培养料及配制 培养料 1 DB34/T 3202—2018 桑园套种竹荪使用的培养料,主料为新鲜、无霉变的桑枝屑、竹屑和稻壳,辅料为尿素、硫酸钙、 轻质碳酸钙,均应符合 NY 5099 的要求,其中辅料硫酸钙符合 GB 1886.6 的规定,轻质碳酸钙符合 GB 1886.214 的规定。 5.2.2 培养料的配制 5.2.2.1 时间 一般在上年 11 月份开始进行。 5.2.2.2 配方 配方见表1。 表1 配方 单位为% 项目 配方 1 配方 2 配方 3 桑枝屑 68 44.5 20 竹屑 20 44.5 58 稻壳 10 10 20 尿素 1 1 1 硫酸钙 0.5 0 0.5 轻质碳酸钙 0.5 0 0.5 5.2.2.3 方法 竹屑、桑枝屑分开建堆,按比例加入其他营养料,加水拌匀,加水量以手握培养料成团,略有水渗 出为宜。堆高约 2.00 m,堆温升至 60℃~70℃维持 2 d~3 d 进行第一次翻堆,以后每隔 10 d 左右 翻堆一次,并根据培养料干湿适当加水,堆制 60 d 左右,待料温降至常温时,结合翻堆将发酵料混合 均匀。要求,堆制后的培养料松软、有香味。 6 栽培管理 6.1 做畦消毒 铺料前 7 d~10 d 清除栽培桑园地的石块、杂草等,以桑园每行桑树为畦床中线,向两边延伸 0.35 2 m~0.40 m 即为畦床,撒生石灰 50 kg/667m 。 6.2 铺料播种 根据竹荪品种特性和当地气候条件,一般在 2 月~3 月,将堆制后的培养料铺成龟背式菌床,铺 料宽度 0.50 m~0.60 m,厚度 0.20 m~0.25 m。将菌种掰成鸽蛋大小的块状,单行“一”字型插播于 菌床中部,每隔 0.50 m~0.60 m 播一穴,然后用培养料将菌种覆盖,厚 3 cm~4 cm,菌床用培养料 12.5 2 2 2 2 kg~13.5 kg/m 、菌种 0.75 kg~0.80kg/m ,桑园用培养料约 5000 kg/667m 、菌种约 300 kg/667m , 半个月后检查,如发现菌种变黑,立即清除并补种。 6.3 2 覆土盖草 DB34/T 3202—2018 桑园行中(两畦之间)开沟,沟深 0.50 m、宽 0.50 m,取碎土覆在畦面上,厚度 4 cm~6 cm。 覆土后再盖草,厚度 2 cm~3 cm,应一边覆土,一边盖草。 6.4 灌溉设施铺设 每个畦床上铺设微喷带。 6.5 出菇管理 6.5.1 发菌期 播种后保持培养料含水量 60%~70%,土壤含水量 20%~25%,温度 20℃~28℃。播种后 30 d 一般不喷水,如遇连续晴天则要喷水,喷水至土壤和盖的草湿润即可。 6.5.2 菌蕾期 菌蕾期保持培养料含水量 60%~70%,土壤含水量 20%~25%,温度 22℃~30℃,晴天每天早、 晚各喷一次水,空气相对湿度达到 80%~85%。播种后 50 d 逐渐现蕾,保持“三分阳七分荫”的状 态。 6.5.3 出菇期 保持温度 23℃~32℃,畦床表面空气相对湿度 90%~95%,光照 100 Lx~300 Lx,播种后 70 d 子实体逐渐形成,此时更应注重保湿,除雨天外,早、晚各喷一次水。 6.5.4 菇潮间期 播种后,可发生 3 次~4 次菇潮,采完第一潮菇后,用 1.5%复合肥溶液浇施,菌丝迅速恢复生 长,偏干管理 7 d~10 d,第二潮菇的菌蕾长出后,逐步提高畦床空气相对湿度,管理参照 6.5.1~6.5.3 给出的方法,以此类推。 7 7.1 采收 采收时间 在菌球破口之后,子实体露出 1 cm 时至撒裙结束采收为宜,每天分别于 6:00~8:00 、8:00~ 10:00 、13:00~15:00 各采收一次。 7.2 采收方法 采收时用手抓住菌托轻轻扭动拨起,摘除菌托和杂质,剥离菌盖后放置箩筐或其他环保盛具内。同 时将菌托、菌盖及杂质等收集后及时清除出栽培场地。 7.3 烘干 采收后及时运回烘干房,摊放在竹筛上,待充分伸展,按菌柄大小,菌柄基部对齐摆放在烘筛上, 厚度宜二层,进入烘干灶,先大火迅速使烘干灶温度升到 70℃~75℃,保持 1.5 h~2.0 h 后,竹荪 约八成干,取出扎捆,每捆约 0.12 kg,再把成捆的竹荪放进烘干灶下部继续烘烤,烘烤温度 60℃~ 65℃保持 1.0 h,竹荪干品含水率≦ 13%为宜。 7.4 产品质量 3 DB34/T 3202—2018 产品质量应符合 NY/T 836 的要求。 8 病虫害防治 8.1 防治原则 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配合科学合理的化学防 治。 8.2 主要病虫害 8.2.1 8.2.2 8.3 主要病害:绿霉、曲霉、鬼伞、黏菌、烂皮病、软腐病等。 主要虫害:白蚁、蛞蝓、线虫、跳虫、螨虫、瓢虫等。 防治方法 8.3.1 农业防治 根据当地气候条件以及品种特性合理安排生产季节,控制原材料质量,配制、堆制、发酵等过程规 范生产,确保原料仓库、堆制场地、栽培场地的环境卫生。 8.3.2 物理防治 主要采用人工捕杀害虫,用粘虫板、诱虫灯等诱杀害虫。 8.3.3 化学防治 应选用在食用菌生产上登记使用的农药,严格按照 GB/T 8321 (所有部分)的规定执行。真菌类防 治可采用 50g/L 噻菌灵悬浮剂 500 倍液喷雾;虫害防治可采用 4.3%高效氟氯氰•甲阿维乳油 500 倍~1000 倍液喷洒。 8.4 8.4.1 8.4.2 药物禁忌 菌蕾期,不宜对桑园使用药物,如确实需要使用,则喷施前用塑料薄膜覆盖,隔离 48 h。 菌蕾形成后禁用药物防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pdf文档 DB34-T 3202-2018 桑园套种竹荪生产技术规程 安徽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8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8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34-T 3202-2018 桑园套种竹荪生产技术规程 安徽省 第 1 页 DB34-T 3202-2018 桑园套种竹荪生产技术规程 安徽省 第 2 页 DB34-T 3202-2018 桑园套种竹荪生产技术规程 安徽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3 01:26:21上传分享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