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67.140.10 B 39 DB51 四 川 省 地 方 标 准 DB51/T 2520—2018 茶树病虫害安全防控技术规程 2017 - 07 - 23 发布 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8 - 08 - 01 实施 发 布 DB51/T 2520—2018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四川茶园主要病虫害种类及发生特点 .................................................. 1 3 茶树病虫害安全防控原则 ............................................................ 1 4 茶树主要安全防控技术 .............................................................. 1 附录 A(资料性附录) 茶树主要病害发生特点 ............................................ 3 附录 B(资料性附录) 茶树主要虫害发生特点 ............................................ 4 附录 C(资料性附录) 茶树主要病虫防治关键时期及推荐药剂 .............................. 5 I DB51/T 2520—2018 前 言 本标准依据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定进行编写。 本标准中附录A、B、C为资料性附录。 本校准由四川省农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 本标准起草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四川省农业厅植物保护站、四川省园艺作物 技术推广总站。 本标准起草人:何忠全、陈德西、尹勇、罗怀海、徐翔、张冬川、段新友、黄腾飞、刘欢、卢代娟。 II DB51/T 2520—2018 茶树病虫害安全防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四川茶树病虫害防控技术规程。 本标准适用于四川省行政范围内的茶树病虫害防控。 2 四川茶园主要病虫害种类及发生特点 四川茶园主要病虫害种类及发生特点参见附录A和附录B。 3 茶树病虫害安全防控原则 茶树病虫害安全防控遵循农业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茶园生态系为基础,保护茶园生物多样 性,充分发挥自然控害作用,维护茶园生态平衡。在此基础上,针对茶园主要病虫害种类和发生特点, 实施“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实现控害保产,保障茶叶质量安全,促进茶园生态系统良性 循环。 4 茶树主要安全防控技术 4.1 生态控制 4.1.1 茶园田边种植昆虫诱集植物 在茶园田边及茶棚厢沟间蓄留部分杂草和混合种植灯盏菊、虞美人等一些草本花卉植物,为蜘蛛、 步甲、寄生蜂等自然天敌提供获取食料和栖息、繁殖场所。 4.1.2 茶林间作 2 按每667m 茶园不超过20株的密度,均匀种植桂花、银杏、紫薇等经济林木。 4.1.3 茶树与绿肥间作 秋季(9月~10月)在茶棚厢沟中种植苕子、紫云英、苜蓿、豌豆、蚕豆等豆科绿肥植物,并于翌 年春季采茶前刈割或中耕翻埋处理。 4.1.4 茶禽共育 2 在茶园中,按每667 m 15~20只的密度,放养鹅或其它适宜的禽畜。 4.2 4.2.1 农业防控 选用抗病虫品种 1 DB51/T 2520—2018 根据不同生态区,选用适合当地生产的优质高产抗病虫茶树品种,避免大面积种植单一品种。 4.2.2 合理耕作 在施肥或除草时进行茶园浅耕。 4.2.3 施肥管理 根据不同茶园土壤特性和茶树生长期需肥特性,选用有茶树专用肥、饼肥、厩肥等含钾量高的肥料。 4.2.4 采摘 在茶蚜、小绿叶蝉、叶螨、茶黄蓟马等害虫发生危害严重的季节,采用分期分批勤采的方法采茶, 控制致害虫态集中在幼嫩芽叶上危害和产卵的害虫。 4.2.5 修剪 在常规修剪管理的基础上,对局部发生较重的病虫害如黑刺粉虱、蚧壳虫等茶园进行重修剪,将剪 下的枝叶移出茶园外集中处理。 4.2.6 封园 秋茶采收结束后,应将茶园中的枯枝落叶及病虫害残体等清除出茶园集中处理,再用波美度 0.5 度的石硫合剂进行喷施封园。 4.3 4.3.1 生物控制 以螨治螨 在 4 月底和 5 月初,茶侧多食跗线螨等害螨开始出现、密度较低时,按 30 袋~40 袋/667 ㎡在茶棚 中上部挂放捕食螨。 4.3.2 性诱捕杀 根据不同害虫种类和发生特点,选用针对茶毛虫、茶尺蠖、茶细蛾、茶长卷叶蛾等害虫的专化性性 诱剂,每 667 ㎡安放 1 套~2 套性诱捕捉器,每间隔 30 d~45 d 换 1 次诱芯。 4.4 4.4.1 物理防控 灯光诱杀 平坝地区按每 25000 ㎡~30000 ㎡安装 1 盏杀虫灯,山丘地区 20000 ㎡~25000 ㎡安装 1 盏杀虫灯 诱杀鳞翅目、鞘翅目等趋光性害虫。开灯时间为每晚的 8:00 时~次日凌晨 2:00 时。 4.4.2 色板诱杀 春茶采收前 10 d~15 d,每 667 ㎡挂 20 张左右色板,悬挂高度高出茶园厢面 30 cm 左右,诱杀茶 蚜、小绿叶蝉、黑刺粉虱、茶黄蓟马等趋色性害虫。每月更换 1 次,直至封园。 4.5 人工摘除 对茶毛虫、茶尺蠖、蚧壳虫(角蜡蚧、日本蜡蚧等)、茶丽纹象甲等目标明显或幼虫群集性强的害 虫,可采用人工捕杀或摘除等方法直接去除。赤星病、茶饼病等病斑明显的病害可直接摘除病叶,并集 中处理。 4.6 2 药剂防治 DB51/T 2520—2018 茶树主要病虫害药剂防治关键时期和推荐药剂见附录C。 3 DB51/T 2520—2018 A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茶树主要病害发生特点 表A.1 病害名称 茶树主要病害发生特点 发生特点 防治时期 以菌丝体潜伏于病叶的活组织中越冬和越夏。翌春或秋季, 茶饼病 Exobasidium vexans 平均气温在 15~20℃, 相对湿度 85%以上时, 菌丝开始生 春、秋季发病期,芽梢 长发育产生担孢子,随风、雨传播初侵染,担孢子成熟后又 发病率>35%。 飞散传播进行再次侵染。西南茶区于 7~11 月最易发病。 煤烟病 Neocapnodium theae 病菌以菌丝体或子实体在病枝叶中越冬。第二年早春,在 适宜的条件下形成孢子,借风雨或昆虫传播,病菌从粉虱、 蚧类或蚜虫的排泄物上吸取养料,附生于茶树枝叶上。 早春或深秋茶园停采 期。 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器在病叶或病茎中越冬。该病属 白星病 低温高湿型病害,气温 16~24℃,相对湿度高于 80%易发 3 月底~4 月上旬春茶 Phyllosticta theaefolia 病。气温高于 25℃则不利其发病。每年主要在春、秋两季 初展期。 发病,5 月份是发病高峰期。 云纹叶枯病 Colletotrichum camelliae 褐色叶斑病 Cercospora sp 炭疽病 Gloeosporium theae-sinensis 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盘在发病组织或土表落叶中越冬。以 高湿季节 8 月下旬至 9 月上旬为发病盛期。 病菌以菌丝块(菌丝体或子座)在病树的病叶及落在土表的 Cercospora theae 4 然上升,叶片出现枯斑 时。 春季采摘前或早春、晚 病落叶上越冬。该病属低温高湿型病害。每年早春和晚秋, 秋发病初期,叶患病率 即 3~5 月和 9~11 月发生居多。 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盘在茶树病组织里越冬。翌年 5~6 月气温 20℃,相对湿度 80%~90%,散放出大量分 生孢子,借雨水飞溅传播。全年以初夏梅雨季和秋雨季发 生最盛。 圆赤星病 6 月份初夏期,气温骤 以菌丝块在树上病叶组织中或落叶中越冬。温度 20℃左 右,相对湿度 80%以上时,最适宜病害的发生。全年以 4 月下旬至 5 月上旬发生最盛,秋季也有发生。 >15%。 5 月下旬至 6 月上旬、 8 月下旬至 9 月上旬新 稍芽叶期。 茶萌芽期、早春或秋季 初发病时。 DB51/T 2520—2018 BB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茶树主要虫害发生特点 表B.1 茶树主要虫害发生特点 害虫名称 发生特点 防治时期 年发生 9~12 代,成虫越冬。在适宜条件下 15~20 天即可 完成 1 个世代,虫态混杂、世代重叠。一般有 2 个发生高 假眼小绿叶蝉 Empoasca vitis 峰,第一个在 5~ 7 月份,第二峰集中在 8 月份。若虫在 3 5 月上旬、6 月初 月下旬开始出现,4 月初若虫数量持续增长,至 6 月下旬达 至 7 月中旬及 8 全年最大值。5 月下旬至 8 月上旬为高发期,严重为害整个 月上旬。 春、夏茶。8 月末开始虫口数急剧下降,10 月中旬以后逐 渐进入越冬期。 以卵在茶树叶背越冬。茶园中茶蚜 3 月底开始出现,4 月~ 茶蚜 Toxoptera aurantii 5 月是发生高峰期,第一批春茶受害严重。5 月上旬以后, 4 月中旬、5 月上 随着气温升高,天敌增多,虫口数量逐渐下降。夏季高温 旬及 9 月上旬至 天气,除高山茶园外,很少大发生。9 月初虫口数量又开始 10 月初,有蚜虫 回升,9 月 20 日作用出现第二个虫口高峰期,但虫口密度 的芽梢率 4%~ 比前一次高峰期大为减少。9 月底茶园出现第二次受害高 5%。 峰。10 月开始虫口数剧减,逐渐进入越冬态。 一年发生 4~5 代,以 2~3 龄幼虫在叶背越冬。3 月上旬至 4 月上旬化蛹,3 月下旬至 4 月上旬大量羽化为成虫,随后 黑刺粉虱 Aleurocanthus spiniferus 产卵。4 月下旬至 6 月下旬均为幼虫高发期。5 月下旬田间 幼虫数量开始持续增加,至 6 月下旬达到全年最大值。在 7 月上旬和 8 月下旬再出现两次高峰期,但数量较前几次大 为减少。随着气温的下降,黑刺粉虱的数量巨减,10 月以 4 月下旬、5 月下 旬、6 月下旬,平 均每张叶片有虫 2 头。 后逐渐进入越冬期。 茶黄蓟马 Scirtothrips dorsalis 年
DB51-T 2520-2018 茶树病虫害安全防控技术规程 四川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2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2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4 03:10:37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