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65.020.30 B 41 DB51 四 川 省 地 方 标 准 DB51/T 664—2018 代替 DB51/T 664-2007 猪伪狂犬病防治技术规范 Prevention and Control Norm for Pseudorabies Virus 2018 - 04 - 18 发布 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8 - 05 - 01 实施 发 布 DB51/T 664—2018 目 次 前 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免疫 .............................................................................. 1 5 检疫 .............................................................................. 3 6 监测 .............................................................................. 3 7 样品采集、保存和运送 .............................................................. 4 8 诊断 .............................................................................. 4 9 疫病处理 .......................................................................... 5 10 消毒 ............................................................................. 5 11 无害化处理技术 ................................................................... 6 12 净化 ............................................................................. 6 附录 A(规范性附录) 种猪场猪伪狂犬病净化方案 ........................................ 7 I DB51/T 664—2018 前 言 本标准于2007年首次发布,2017年11月第一次修订。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原DB51/T 664—2007 同时废止。 本标准由四川省农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 本标准由四川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起草、修訂。 本标准起草人:陈弟诗、陈斌、周明忠、裴超信、张毅、邓飞、邵靓、李丽、周莉媛、张睿。 II DB51/T 664—2018 猪伪狂犬病防治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猪伪狂犬病的免疫、检疫、监测、样品采集、保存和运送、诊断、疫情报告、疫情处 理、消毒、无害化处理和净化技术措施。 本标准适用于四川省境内从事饲养、加工、经营生猪及其产品,以及从事相关动物防疫活动的单位 和个人。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6548-2006 病害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生物安全处理规程 GB/T 16569-1996 畜禽产品消毒规范 GB/T 18641-2002 伪狂犬病诊断技术 NY/T 541-2016 兽医诊断样品采集、保存与运输技术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 《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 《兽药管理条例》 《动物检疫管理办法》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猪伪狂犬病 由疱疹病毒科伪狂犬属的猪疱疹病毒 I 型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潜伏期一般为 3~6 天,怀 孕母猪感染常发生流产、产死胎、弱仔、木乃伊胎等症状;青年母猪和空怀母猪常出现返情而屡配不孕 或不发情;公猪常出现睾丸肿胀、萎缩、性功能下降、失去种用能力;育肥猪表现为呼吸道症状和增重 滞缓;新生仔猪大量急性死亡,伴有呕吐、腹泻及发抖,震颤和运动失调等神经症状;15 日龄内仔猪 死亡率可达 100%;断奶仔猪发病率 20%~30%,死亡率为 10%~20%。 4 免疫 4.1 免疫范围及对象 养殖场内所有猪进行免疫。各地根据当地疫情流行情况,确定重点免疫对象。 1 DB51/T 664—2018 4.2 疫苗选择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选择经农业部批准的疫苗。 4.3 疫苗运输和贮藏 4.3.1 4.3.2 4.3.3 4.3.4 在运输、贮藏过程中,必须按疫苗保存要求进行运输、贮藏。 疫苗的运输和保存应有完善的管理制度。 疫苗的入库和发放必须做好详细的记录、记载。 疫苗的运输、贮藏和使用应符合《兽药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 4.4 接种要求 4.4.1 4.4.1.1 4.4.1.2 4.4.1.3 4.4.2 4.4.2.1 4.4.2.2 4.4.2.3 4.4.3 猪只准备 接种前的猪临床未见异常,处于安静、舒适状态,并保持猪体表清洁。 病猪、体质瘦弱猪只暂不接种,待患猪康复后再按规定接种。 种猪、仔猪的免疫应严格按免疫程序进行。 疫苗准备 冻干疫苗应在常温下解冻和使用,接种前将疫苗充分混合均匀。 疫苗的使用单位应对使用的每批次疫苗留样,并至少保存半年。 灭活苗等水剂苗应按出厂厂家的使用说明书恢复到常温后使用。 器械准备 4.4.3.1 10kg 以下猪只:用 9 号针头;10~30 公斤猪只: 用 12 号针头;30~100 公斤猪只:用 12~ 16 号针头。 4.4.3.2 注射器和针头应洁净,并用湿热方法高压灭菌或用洁净水加热煮沸法消毒至少 15min,严禁 使用化学方法消毒。 4.4.3.3 灭菌后的注射器与针头应置于无菌盒内。 4.4.3.4 灭菌后未开启的注射器、针头超过 1 周,使用前应重新灭菌消毒。 4.4.4 接种安全 4.4.4.1 色泽异常、瓶内有异物、发霉等的疫苗不得使用。 4.4.4.2 每个场首次使用或更换疫苗前,应选择一定数量猪(约 30 头)进行小范围试用,无异常反应 后,方可扩大接种面。 4.4.5 接种操作 4.4.5.1 疫苗在使用间歇中应冷藏、避免日光直射。 4.4.5.2 吸出的疫苗不可回注于瓶内;针筒排气溢出的疫苗液应吸积于酒精棉球上,用过的酒精棉球、 碘酊棉等应集中无害化处理。 4.4.5.3 采用肌肉注射,仔猪可采用滴鼻方式 4.5 免疫程序 根据所选择的疫苗使用说明书要求以及各养殖场监测结果综合制定免疫程序。 2 DB51/T 664—2018 4.6 免疫档案 疫苗接种后的生猪应建立免疫档案,免疫档案须填写畜主姓名、免疫日龄、疫苗名称、生产厂家、 批号、免疫剂量、时间、耳标编号、防疫员签名、畜主签名等内容。 4.7 免疫效果监测 免疫接种后,应进行免疫抗体监测,按照 GB/T 18641-2002 进行免疫效果判定。 5 检疫 按《动物检疫管理办法》相关规定执行。 6 监测 6.1 监测对象 各地根据当地(场)本病流行和发病情况,确定不同日龄猪作为监测对象。 6.2 监测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调查、血清学方法和病原学方法进行监测。 6.3 监测方式 6.3.1 常规监测 6.3.1.1 监测范围及时间 根据各地(场)的实际情况对猪场定期进行监测。 6.3.1.2 采样比例 监测时种公猪(含后备种公猪)应100%、种母猪(含后备种母猪)按10%~20%的比例抽样;对有 流产、产死胎、产木乃伊胎等症状的种母猪100%进行检测。 6.3.2 疫点和受威胁区的监测 按照伪狂犬病流行病学的调查范围,对受威胁区的种猪群每周1次进行连续30天临床观察,如出现 典型的临床症状,由当地动物疫病防控机构采样送省级动物疫病防控机构实验室进行确诊。 6.3.2.1 疫点封锁解除后的监测 疫点内重新使用的猪舍中,应首先饲养未免疫的5头岗哨猪,进行血清学检测;血清学检测分别在 重新饲养岗哨动物后7天、14天和1个月时进行。对血清学阳性猪要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原学检测。 如果怀疑或确诊为伪狂犬病,按照疫情处置规范执行,如果检测均为阴性可重新恢复饲养。 6.4 监测结果处理 6.4.1 6.4.2 监测结果由当地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备案。 及时对监测结果汇总、分析、报告并提出处置意见和落实情况。 3 DB51/T 664—2018 7 样品采集、保存和运送 按 NY/T 541-2016 执行。 8 诊断 8.1.1 流行病学特点 本病潜伏期一般为3天~6天。带毒猪和带毒鼠是本病重要的传染源,母猪可通过胎盘感染仔猪, 公猪可通过精液传播。母猪感染后导致繁殖障碍,公猪无明显症状,哺乳仔猪日龄越小,发病率和病 死率越高。常呈地方性流行。 8.1.2 临床症状 母猪感染伪狂犬病病毒后常发生流产、产死胎、弱仔、木乃伊胎等症状。青年母猪和空怀母猪常出 现返情而屡配不孕或不发情;公猪常出现睾丸肿胀、萎缩、性功能下降、失去种用能力;育肥猪表现为 呼吸道症状和增重滞缓;新生仔猪大量急性死亡,伴有呕吐、腹泻及发抖,震颤和运动失调等神经症状, 15 日龄内仔猪死亡率可达 100%;断奶仔猪发病率 20%~30%,死亡率为 10%~20%。 8.1.3 病理变化 伪狂犬病毒感染一般无特征性病变。剖检眼观主要见肾脏有针尖状出血点;可见不同程度的卡他性 胃炎和肠炎;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明显时,脑膜明显充血,脑脊髓液量过多;肝、脾
DB51-T 664-2018 猪伪狂犬病防治技术规范 四川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2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2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4 03:23:10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