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DB51 四 川 省 地 方 标 准 DB 51/ XXXXX—2013 段木黑木耳生产技术规程 (报批稿) 2013 - XX - XX 发布 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3 - XX - XX 实施 发 布 DB51/ XXXXX—2013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产地环境 .......................................................................... 1 5 生产管理 .......................................................................... 2 6 病虫害防治 ........................................................................ 4 7 采收 .............................................................................. 4 8 转潮管理 .......................................................................... 5 9 越冬管理 .......................................................................... 5 I DB51/ XXXXX—2013 前 言 本标准由四川省农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 本标准起草单位:四川省园艺作物技术推广总站、四川省农业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胡祥钰、杜晓荣、姜邻、蒋元继、孔建雄、张迅、毛海啸 本标准替代BD51/T541-2006《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段木黑木耳》 本标准与BD51/T541-2006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修改了“规范性引用文件”; ——修改了“匍匐式”的定义,增加了“耳木”定义,删除了“楔形种”、“覆瓦式”的定义; ——修改了“环境选择”、“耳场选择”等内容; ——修改了“树种”、“段木架晒”、“接种季节”、“打孔”、“消毒”等内容; ——修改了“发菌管理”、“排场方式”、标题“搭架立棒”、“架设喷水带” 的内容; ——修改了“农业防治”、“物理方法”的内容; ——修改了“采收适期”、“采收方法”的内容。 II DB51/ XXXXX—2013 段木黑木耳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黑木耳生产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生产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转潮及越冬管 理。 本标准适用于四川省段木黑木耳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19169 黑木耳菌种 NY 5098 无公害食品 黑木耳 DB 51/336 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产地环境条件 DB 51/337 无公害农产品农药使用准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菌种 生长在适宜基质上具结实性的菌丝培养物,包括母种、原种和栽培种。 [GB/T 12728术语和定义2.5.6] 3.2 栽培种 由原种移植、扩大培养而成的菌丝体纯培养物。栽培种只能用于栽培,不可再次扩大繁殖菌种。也 称三级种。 [GB/T 12728术语和定义2.5.9] 3.3 匍匐式 在地面上横向平行相距80厘米放两根枕木,将耳木一端放在枕木上,且整齐单层排放。 3.4 耳木 接了黑木耳菌种后的段木叫耳木。 4 产地环境 4.1 环境选择 1 DB51/ XXXXX—2013 耳场环境条件应符合DB 51/336的规定。 4.1.1 耳场选择 耳场一般要求选择在海拔500m~1200m,耳林资源丰富,无白蚁危害,场地或地面开阔,向阳避风, 水源方便,坡向座北向南,坡度15度以下的缓坡地或排水良好的平地。 4.1.2 耳场整理 清除枯枝、落叶、杂草,挖好排水沟,撒生石灰或15%漂白粉进行消毒,再喷洒杀虫剂杀灭场地及 其周围的害虫。所用农药应符合DB 51/337的规定。 4.2 生产用水 培养料配制用水应符合DB 51/336灌溉水质量的规定,出菇管理用水应符合GB 5749的规定。 5 生产管理 5.1 段木准备 5.1.1 树种 不含芳香油脂物质的阔叶树种,如栎树、槭树、枫树等,树径3cm~8cm的树木及枝丫都可以用于黑 木耳栽培。 5.1.2 耳树砍伐适期 树木在树叶枯黄到新芽萌发之前,即12月至翌年2月为砍伐适期,晴天砍树,就地干燥。 5.1.3 剔枝截断 一般经10d~15d自然失水干燥,树皮褪绿,树木死后剔枝,如砍伐的树木含水量较低,可边砍边剔 枝,切口距主干1cm~2cm,与主干垂直。锯断成100cm~120cm长的段木,用新鲜浓石灰浆涂抹断面口和 树皮损伤处,防止杂菌感染。 5.1.4 段木架晒 按“井”字形或三角形等方式,堆积成约1m高的小堆,堆码在地势较高、通风向阳、干燥的场所, 失水干燥至段木横切面出现放射状细小裂纹,段木重量比架晒前减少20%~30%即可接种,木屑菌种的段 木含水量要适当高些。架晒期间,每隔10d~15d将段木上下内外调换位置,翻堆一次,雨天遮雨。架晒 时间一般为30d~45d。剔枝时段木含水量已达到接种要求的不架晒。 5.2 接种季节 气温稳定在10℃以上开始接种,一般在3月至4月接种。 5.3 接种 5.3.1 品种选择 应选择色黑、片大、产量高、质量优、抗逆性强、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段木栽培品种。 5.3.2 菌种质量 2 DB51/ XXXXX—2013 符合GB 19169黑木耳菌种中4.3的规定。 5.3.3 打孔 用电钻或皮带冲在段木上打接种孔,孔径1.2cm~1.6cm,孔深2.0cm~2.5cm,纵向孔距6.0cm~ 8.0cm,横向孔距4.0cm~6.0cm,呈“品”字形排列。原则是树径粗的密,细的稀;材质硬的密,软的 稀。 5.3.4 消毒 接种人员手、接种用具、菌种容器外壁用75%酒精等消毒剂擦洗消毒。 5.3.5 接种(木屑种) 去掉上层老化、失水菌种,将菌种分成小块,放入孔内,填平,稍压实,用树皮盖、木块盖(专用 打盖机打成方形或圆形木块,晒干备用)或石蜡液(石蜡:松香:猪油=7:2:1)封盖。边开孔,边接种, 边封盖。每袋菌种(14cm×27cm)可接段木2根~4根。 5.4 发菌培养 5.4.1 5.4.1.1 上堆定植 上堆方法 接种后的耳木按粗细分开,在避风、向阳、不积水的场地内呈“井”字形或柴积式堆码,底部用石 块或枕木垫高5cm~10cm,细耳木下层,粗耳木上层,堆高1m。 5.4.1.2 发菌管理 耳木堆码好后,盖上薄膜或树枝、草帘保温保湿发菌。每隔7d~10d,上下内外耳木调换翻堆一次, 翻堆时视耳木含水量适当补水,喷水后待表皮水晾干后再覆盖。第二、三次翻堆时,检查杂菌和菌丝定 植情况,及时处理、补种。每天揭膜通风一次,堆内温度控制在20℃~28℃,空气相对湿度80%左右。 此过程需40d~50d。 也可以将接种后的菌棒直接放置于地面上单层发菌,每隔半月翻棒一次,将耳棒朝地一面转动向上, 使耳木上下吸水均匀一致。遇中到大雨后必须翻一次棒,避免高温高湿耳棒发生绿霉病。 5.4.2 5.4.2.1 散堆排场 排场方式 耳木上有少量耳芽形成时及时散堆排场。排场方式为匍匐式 、“人字型”或平铺于地上。 5.4.2.2 排场管理 排场期间水分管理为主,初期每隔5d~7d,后期2d~3d喷水一次,视天气和耳木含水量增减喷水次 数。每隔7d将耳木翻转一次。此过程需30d~50d。 5.5 出耳管理 5.5.1 5.5.1.1 搭架立棒 耳架搭建 3 DB51/ XXXXX—2013 采用东西走向搭建耳架,首先在地面上栽好木桩,使用硬杂木做桩,长1.2 m,小头直径6 cm~8 cm, 栽入地下深度30 cm,地上部分预留90 cm,桩间距3 m~4 m;然后在木桩上距地面80 cm处用铁丝绑上 木杆或竹杆作架杆。 5.5.1.2 立架方式 在架杆两侧采取“人字型”方式立耳棒,耳棒与地面成70度的倾斜角,架杆上两棒间距3 cm。 5.5.1.3 架设喷水带 在耳架上方50 cm处架设喷水带,每两架耳棒架设一根喷水带。 5.5.2 环境调控 5.5.2.1 温度 温度控制在20℃~28℃之间,超过30℃,子实体色浅,且易造成流耳。 5.5.2.2 湿度 黑木耳生长发育阶段需要“干干湿湿”、干湿交替的外界条件。不下雨时,每天晚上连续喷雾状水 2h~3h,使耳木吃透水。 5.5.2.3 空气 保持耳场内空气流通新鲜。 5.5.2.4 光照 黑木耳生长发育需要较强的散射光和一定的直射光。 6 病虫害防治 6.1 农业防治 选好耳场,选用抗病虫的优良品种,适当提早接种,合理密植,及时清除感病、生虫的耳木,销毁 病耳。 6.2 物理方法 人工捕捉蛞蝓、天牛等害虫或安装杀虫灯诱杀害虫。 6.3 生物防治 使用植物源农药和微生物农药等防治病虫害。 6.4 化学防治 黑木耳生长期间不使用化学农药,耳场使用之前需用农药进行消毒和杀灭害虫。使用化学农药应执 行DB 51/337的规定。 7 采收 4 DB51/ XXXXX—2013 7.1 采收适期 耳片舒展变软、肉质肥厚、耳根收缩变细,及时采收。 7.2 采收方法 用手指捏着耳基部将整朵子实体一起采下,不留耳基
DB51-T 1658-2013 段木黑木耳生产技术规程 四川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9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9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6 09:44:53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