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67.080.20 B 31 备案号:35171-2012 青 海 DB63 省 地 方 标 准 DB 63/ T 1119—2012 绿色食品 食用菌双孢菇生产技术规程 2012 - 06 - 15 发布 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2 - 07 - 01 实施 发 布 DB63/ T 1119—2012 前 言 本规按照GB/T 1.1-2009给出规则起草。 本规程由青海省农牧厅提出并归口。 本规程起草单位:大通县蔬菜技术推广中心、青海省农林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本规程主要起草人:李长帅、韩梅、张亚东、李雪洁、李生全、吴彦让、张宏亮、郭石生。 本规程由大通县蔬菜技术推广中心、青海省农林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负责解释。 I DB63/ T 1119—2012 绿色食品 食用菌双孢菇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绿色食品食用菌双孢蘑菇生产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生产设施、栽培技术及管理、 采收、病虫害防治及采后处理等技术。 本规程适用于绿色食品食用菌双孢蘑菇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2728 食用菌术语 NY/T 391 绿色食品产品环境条件准则 NY/T 393 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 NY/T 394 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 NY/T 528 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 NY/T 658 绿色食品 包装通用准则 NY/T 749 绿色食品食用菌产品标准 NY/T 5099 食用菌培养基安全技术要求 3 术语和定义 3.1 双孢蘑菇 双孢蘑菇又称蘑菇、洋蘑菇等,是一种大小中等的伞菌蘑菇。 3.2 菌丝体 由孢子或组织萌发后形成的白色丝状集合体。 3.3 子实体 子实体是供人们食用的主体部分,也是食用菌产生孢子、繁殖后代的器官。 3.3.1 原基 1 DB63/ T 1119—2012 菌丝生理成熟后纽结成尚未分化的子实体原始阶段。 3.3.2 菌蕾 由原基分化为有菌盖和菌柄的幼小子实体。 3.4 培养基 由适合双孢蘑菇菌丝生长的各种营养物质组成的混合基质。 3.5 发菌 又称走菌,菌丝体在培养基物内生长、扩散的过程。 3.6 菌种 由孢子或组织分离得到的具有稳定遗传性状的,可用于繁殖后代及扩大培养的纯菌丝体及其生长基 质组成的繁殖材料。可分为母种、原种、栽培种三级。 4 产地环境条件 4.1 符合 NY/T 391 的规定。 4.2 生产场所:用砖石建造菇房,日光温室,拱棚等设施,宽 6.00 米~13.00 米,高度在 2.00 米~ 7.00 米,长度在 20.00 米~70.00 米。温室、拱棚上覆薄膜、遮阳网或麦草帘等,并设通气口。 5 产量指标 8.00千克/平方米~11.00千克/平方米。生产能力见附录A。 6 栽培季节 6.1 夏季栽培 3 月中旬发料,4 月中旬播种,6 月上旬出菇,至 10 月中、下旬采收结束。 6.2 冬春季栽培 7 月中旬发料,8 月下旬播种, 9 月中、下旬出菇,至 10 月下旬采收结束,次年 4 月中旬开始出菇,至 10 月中、下旬采收结束。 7 7.1 品种选择与菌种生产技术要求 品种选择 选用经审定或登记的双孢蘑菇品种。 7.2 菌种生产的技术要求 2 DB63/ T 1119—2012 符合NY/T 528的规定。 8 栽培管理 8.1 栽培工艺流程 培养基配制→建堆发酵→消毒铺料→播种→发菌→覆土→出菇管理→采收→采后管理→出菇结束。 8.2 培养基原料的要求 以大麦草、小麦草、牛粪为主料,菜籽饼、尿素、过磷酸钙(含五氧化二磷12%以上)、石膏粉、 生石灰为辅料。符合 NY/T 5099的规定。 8.3 培养基配制 麦草60.00%,菜籽饼8.00%,干牛粪27.00%,过磷酸钙1.00%,尿素0.50%,石灰2.00%,石膏1.50 %,含水量62%~65%,pH 7.50~8.00。肥料使用符合NY/T 394的规定。 9 生产技术 9.1 原料预湿 建堆前24小时,将培养基主料和辅料分别在无污染的水泥地面上混合均匀,将已混合好的主料和辅 料加水拌匀,湿度60%~65%。 9.2 培养基发酵 9.2.1 建堆 料堆底部宽1.50米~1.70米,长度不限。先铺1层草(高约0.30米),以同等高度铺一层牛粪,依 次堆高至1.50米,菜籽饼及尿素一般在堆料中间3层~6层加入,含水量63%~68%。建堆后用麦草帘覆盖。 9.2.2 翻堆 发酵期间共翻堆3次~4次,当培养基中部料温达到70℃~75℃时维持12小时后进行翻堆。将外围的 料翻到中部,下部的料翻到上部。翻堆时间及方法见附录B,消毒药剂和方法见附录C、D。 9.2.3 培养基发酵标准 培养基发酵后呈棕褐色,无异味;质地疏松柔软,手握成团,轻轻抖动就可散开;pH7.00~pH8.00; 含水量65%~68%。 9.3 播种 9.3.1 消毒 培养基入温室前4天~5天,用5%石灰水消毒温室;培养基入温室前1天,用低毒化学药品对温室消 毒;培养基进入温室后,对培养基及温室消毒,消毒药剂和方法见附录C、D。 9.3.2 铺料 待料温下降到28℃铺料,料畦高0.30米,宽0.80米,畦间走道20.00厘米。 3 DB63/ T 1119—2012 9.3.3 播种 每平方米下菌种1.00千克~2.00千克。2/3撒入料面以下2.50厘米~3.00厘米,1/3均匀撒在料面。 9.3.4 播后管理 播后密闭菇房三天,之后保持温度18℃~20℃,空气湿度70%~75%,培养基含水量63%~68%,每日 通风2小时。菌丝布满料面加大通,空气温度60%~70%。 9.4 覆土 9.4.1 覆土材料选择及处理 覆土材料要求结构疏松,孔隙度大,通气性好,有一定团粒结构。如:农田土、菜园土及泥炭土等。 将覆土材料覆膜消毒后,揭膜翻动土粒,1天~2天待药味散去后,用0.2%石灰水调节PH值7.0~7.5待用。 消毒药剂和方法见附录C、D。 9.4.2 覆土方法 菌丝生长接近料底时覆土,粗土粒直径1.00厘米~1.50厘米左右,覆盖厚度为2.50厘米~2.80厘米, 细土粒直径0.50厘米~0.80厘米,厚度为0.80厘米~1.00厘米, 覆土层总厚度在3.30厘米~3.60厘米 覆土含水量16%~20%。 9.4.3 覆土后管理 覆土后加盖报纸,棚房温度14℃~18℃,空气湿度80%~90%,适时喷水,保持覆土含水量16%~20%。 9.5 出菇管理 9.5.1 出菇前 3 天左右,闭棚,当少数菌丝达到土表,揭除报纸,打一次扭结水。表土层出现直径 0.10 厘米~0.20 厘米的菇蕾,打出菇水(覆土后 10 天~15 天),每平方米喷水 1.00 升,连续喷 2 天~3 天。菇房温度≤15℃,≥18℃均不宜喷水。 9.5.2 再过 7 天-10 天,子实体长到直径 0.50 厘米~-0.60 厘米,加大通风换气,并保持菇房温度 16 ℃~19℃,气温≥18℃时,可进行夜间通风,气温≤18℃,白天通风,加强喷水量,空气湿度 90%-95%。 给予弱的散射光,光线强度为 100~800 勒克司。 9.6 采收 9.6.1 采收标准 子实体长至3.00厘米~5.00厘米时采收。产品质量符合NY/T 749的规定。 9.6.2 采收方法 用手捏住菌柄基部轻轻旋转拔出,刮去菌柄基部的泥土,按序摆放在容器中,容器符合NY/T658的 规定。 9.6.3 菇床的整理 采收一潮(茬)菇后,清理干净菇床,用细土将菇坑填平,消毒菇床,将床面调水至发亮。消毒药 剂和方法见附录C、D。 9.7 追肥 4 DB63/ T 1119—2012 出菇期间的追肥,每潮菇采收后追肥一次,肥料使用符合NY/T394的规定,追肥量及方法见附录E。 9.8 病虫害防治 9.8.1 防治原则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原则,采用物理防治和药剂防治方法,药剂使用符合NY/T393的规定。 采前7天~10天禁止用药。 9.8.2 病害防治 9.8.2.1 病害种类 危害双孢菇的菌害主要褐斑病、病毒病等。 9.8.2.2 防治方法 主要以化学药剂消毒和防治为主,药剂使用和方法见附录C、D。 9.8.3 虫害防治 9.8.3.1 虫害种类 鸡腿蘑菇主要虫害种类有菇蝇、螨类、菇蚊等。 9.8.3.2 防治方法 9.8.3.2.1 物理防治:菇棚门窗及通风口安装防虫网,及时清除菇棚周围及内部菇根、烂菇、废料、 杂草、杂物。 9.8.3.2.2 化学防治:用低毒低残留农药进行防治。药剂使用和方法见附录 C、D。 9.9 采后处理 9.9.1 削菇 在12℃~15℃条件下,用竹片刮掉根部的杂质、不洁表皮并整理菇体形状。 9.9.2 预冷 将削好的菇轻放入容器内,移到冷藏库内,在2℃~4℃条件下预冷3小时~5小时,再取出分检包装。 容器和包装物符合NY/T658的规定 9.9.3 储藏 4℃以下储藏,储藏1天~4天,10℃以下,储藏4天~7天。 10 生产技术档案 生产记录档案见附录F。 5 DB63/ T 1119—2012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双孢蘑菇生产能力情况表 A.1 双孢蘑菇生产能力 双孢蘑菇生产能力见表A.1。 表A.1 双孢蘑菇生产能力情况表 序号 主料 辅料 亩产量(千克) 1 麦草 3000 千克,干牛羊粪 3000 千克 菜籽饼 150 千克,尿素 30 千克、过磷 酸钙 80 千克(含五氧化二磷 12%以上)、 石膏粉 45 千克、生石灰 60 千克。 6272 2 麦草 4000 千克,干牛羊粪 4000 千克 菜籽饼 235 千克,尿素 30 千克、过磷 酸钙 120 千克(含五氧化二磷 12%以上)、 石膏粉 100 千克、生石灰 100 千克。 7112 6 DB63/ T 1119—2012 BA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发酵过程 发酵过程见表B.1。 表B.1 翻 堆 时 发酵过程表 间 注 意 事 项 将麦麸、玉米粉、尿素、过磷酸钙等料逐层加入,注意调节堆料的含水, 第一次 建堆后 5 天 -7 天 第二次 第一次翻堆后 5 天-6 天 将石灰粉加入,调节水,培养基湿度 65%-68% 第三次 第二次翻堆后 4 天 -5 天 注意调节水分,培养基湿度 65%-68% 第四次 第二
DB63-T 1119-2012 绿色食品 食用菌双孢菇生产技术规程 青海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4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4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6 13:39:27上传分享